浪石清流丛林古树和沱水照
江华山清水秀,地灵人杰。百年间来,遗存下了一批蕴含历史价值和民族文化的古门楼、古寺庙、古书院等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即是历史的见证, 也是古人智慧、美德的体现。其中八景之一的江华浪石寺为县寺之冠,从古至今一直为邑人所赞叹。今年家中曾作春联一副,横批是六合同春,上联为:阳华胜览秦岩暖谷奇兽古,下联是:梧岭南屏寒亭浪石洄溪幽,将八景搜入于其内,浪石寺居下联之三,亦别有一番情趣。现据我所知,略道浪石寺。
唐朝的浪石寺。清同治《江华县志》卷之二中载:“浪石寺在浪石旁,唐宝应元年建。”宝应元年即公元七百六十二年,代宗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六十一年之久。明江华邑令蔡光有诗曰:“浪石千年寺,岩头大土家。不知南面乐,懒种北篱花。龟鹤悠悠在,蜉蝣处处赊。蒲团枯坐老,空尔读南华。”浪石寺,康熙三十二年永州府同知史在矿曾署县事重修,乾隆五十有年即五十五年又重建,至同治间就只存前殿了。
北宋的蒋永雄。说起浪石寺,就不得不说说蒋永雄。蒋永雄即蒋大士,北宋人,各碑刻均有记载。如南宋时,乡贡进士李起芬曾作大土塔记并书,据金石考究专家杨宗君讲,北京大学图书馆可见其拓片。元皇庆二年,其后商蒋雷发又一新塔庙,以宅大土真身,并创始立虞帝、普法王佛、周侯像碑,具述其始未而碑之。乾隆五十有年庚戌岁立《重建浪石寺碑》,今碑尚存。现据诸多文字概述如下:大士姓蒋名永雄,江华原大平乡华陂村人。父名友期,母唐氏,世居江华之三华山下。北宋熙宁甲寅即公元一0七四年二月子十六日出生,居近舜祠,长奉香火,孝敬父母,和睦兄弟,惜怜众生,月持十日之斋,日诵金刚之典。一夕一神僧下降,自谓普法王佛,说大士十世有修行之旧,今生乃圆满之期,并付以佛珠经诀,俾密诵勤行。 届时抑释崇经,乃披道者服、武侯巾,不以形出家而以心出家。崇宁癸未即公元一一 0三年五月豁然有得,遂别父母妻儿,到浪石寺设坛说法,有经书八本,偶颂百余。适丙午即公元一一0六年三月初十日则尽闕火食,时则食果实。至五月二十日乃留偈别寺,预言月终庚午日当归元处。时里有姹岩,又名莲花岩、宝仙岩,之后邑人又称佛爷岩,岩中柱上高接岩顶,隙光穿漏,正照其间。至五月二十九日大士即岩漱泉,升窝趺化。后其徒迎归于浪石寺,立白云塔以崇之。祀祷即应,屡臻灵异,不可胜纪,而抱送之祥,尤其彰显。曾留“日出江华照永明”之偶颂,时不以为然,至南宋淳熙间,有浙江金华人周晔来宰江华县邑,合“日华”二字为其名,时念江华邑民税重,乃乞奏朝庭照永明县兀蠲減,旋以得旨,民以此均认邑侯名周哗乃蒋大士之后身,神之祀之,其事大概如此。
有心迹可追。“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古老的浪石寺如今已不复存在,但一些玄迷尚存。浪石清流之泉源已围成水井,但井水仍源源不断。一些石碑已作石料物成井壁,但井中碑文仍旧可读。寺后之大涧头的溪流仍照旧转右与浪石清流之泉源相会一路欢歌哗哗经两座石拱桥东下入沱江,也就是常称之沱水、西河,小桥流水;依旧,沱水滔滔如前。再则山门的石阶还在,残存的石基仍神。二尊树幡巨条石横卧在地,其威似不减当年。寺前禅林一片仍旧,其间古木参天,仍侑侑葱葱。有幸到此一游,入内似入仙境。和风习习,鸟雀声声,樟香扑面,令人驻足敞怀、心旷神怡。如再用心寻觅,不难发现原寺乾隆五十五年《重修浪石寺碑》,就在寺右,其文也美,其书也俊,当为上乘。如进得校内,可见上十个石碟石磴,均精雕细刻,有龙飞凤舞之图,只可惜其中一些已破损不全,图像不清。更为可喜的是,校内还有一扇巨大的《创建学碑》,稍为清扫擦洗,其前段文字均还可辩认。现抄录一些于后,以引共知:“浪石居县治之西南,当富川孔道,离城三里许,平坦肥沃,沱水清澈,为江华八景之一。先人建寺其间,捐田多矣。兹殿宇广阔,经济富饶,为县属各寺冠。自清末来,主持未得其人,房屋因之腐败,田园亦多荒芜…… 莘莘之学子,其何以造就人才而自立于世界乎。于是商知各村士坤组织浪石国民学校,修寺左陂豫为校舍……。”
除上述外,其地下还有无遗物,尚不得知,但如至县档案局、馆查阅档案资料,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踪迹。如馆藏的清同治《江华县志》中,涉及到浪石寺和蒋大士的达竟七处之多,初略计来达一千七百六十一字,其中古诗词计十六首,除前述蔡光诗外,还不乏力作,现略列二首以共赏。明永州通判周子恭诗:“大士何年去,昙花尚尔新。迂缘徵夙慧,不朽见天真。寂静知禅意,空冥想化人。重来日华老,更现宰官身。”明邑教谕滕元庆浪石清流诗:“梵宫岑寂碧烟笼,荡漾清溪槛外通。昙钵花香风送远,菩提树色水浸浓。波寒透入禅关冷,湍急遥分佛火红。济世慈航何处泛,回头彼岸是神功。”二是县档案局编、县长李祥红主编的《江华历代诗文选》选载徐霞客游记中的江华记:“……沿南小江岸又西行三里,是为浪石寺。小江中石浪如涌,此寺之 , 所由得名也。寺有蒋姓者成道,今肉身犹在,即所谓‘一刀屠’也。浪石有‘一 刀屠’肉身,其面肉如生,碑言姓蒋,即寺西村人。宋初,本屠者,卖肉轻重,俱 ,一刀而就,不爽锱铢,即而弃妻学道,入大佛岭洞中,坐玉柱下。久之,其母入洞,寻得拜之,遂出洞,坐化于寺。后有盗,欲劫江华库,过寺,以占取决,不吉。盗劫库还,遂剖其腹,取心脏而去。此亦‘一刀屠,之报也。其身已漆,而面尚肉,头载香巾,身袭红褶为儒者服,以子孙有青伶者耳。是日止于浪石寺……二十一日饭于浪石寺……还饭于浪石,已过午矣。……”虽记事与其它有所不同,但确有浪石寺、蒋大士无疑。徐霞客作记也不厌其烦。三是馆藏的一九九一年的《江华党史》也载:“一九三四年九月下旬,红六军团一部二百余人进入江华,到达秦山区,当晚,他们过石榴湾浮桥达沱江浪石寺,借寺宿营,次日晓,他们向道州方向进发。”浪石寺可又是红军的遗址了。
浪石清流的清流入河处照
有关浪石寺和蒋大士的传说民间口碑版较多,虽各有异同,但都是我们探寻历史,了解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料和旁证。至于文字依据,从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最早的应算《徐霞客游记》的江华记,再则是一九八七年十月江华瑶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江华瑶族自治县资料本》,一九七四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志》胜迹和社会轶事中也有载。二00六年对宗教历史较有研究的赵宝华的《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寺庙简介》中前四页就专介浪石寺。二00九年,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生来主编的《江华民族民间故事集》又正式出版,这些资料对保护和发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均有十分重要意义。浪石寺古迹弥为珍贵,蒋大士济世救人启示后人。“日出江华照永明”之偶颂也似老百姓所唱歌中的明朗天。如今到处莺歌燕舞,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三农”,农业税收已不是照永明兀蠲减而是全免,另还有经费倒补农民兄弟,乃是开天辟地第一次。我想老百姓是“水”,党和政府应是“鱼”,鱼水相依应算是我们的命根。浪石清流千古悠。
来源:江华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诗璇 韩开琪
编辑:刘翥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