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跃迁,我国发展正处在加速迭代的关键节点。产业结构加快重塑和世界格局变化既为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加速跨越提供了重要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速科学自立自强步伐,破解“卡脖子”技术问题,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的引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我国关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系列重要布局,为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准则。
加强基础研究 筑牢科技韧性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缺少它,就无法形成具有原创性、变革性和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当前,“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依旧存在,究其原因在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后劲不足。要深入凝练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挑战,追根溯源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问题,以期提升国家科学创新水平。
一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开端,万丈高楼从地起,只有打牢了地基,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稳而高。
二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三要坚持“四个面向”和“两条腿走路”的目标导向,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科学成长规律,深入探索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课题,精炼出基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四要强化基础科学研究旨在推进基础学科交叉结合和跨专业研究,以优化基本课程建设布局,支持重点课程、新型课程、冷门课程和薄弱课程的构建,来实现整体均衡发展,构建高层次、高质量的课程体系。
推动人才建设 形成竞争优势
战略人才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高水平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站在世界科技最前沿,还主导着我国科技开拓创新的主动脉、承担着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为尽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提高人才竞争力应该聚焦于以下几点:
一要发挥高校对战略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心要落在创新培养理念、体系和方式上。应将国家战略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作为评估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的核心指标,要实施基础学科急需人才培养专项任务,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开展原创性实践活动,大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建立一大批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并加大对高校保送生的支持力度。
二要提升战略人才创新素质,形成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为了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应变革现行高校学科体系、课堂和课程体制,大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国家战略人才的供给能力。应以国家战略为指导,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管理机制,重点建设一批工程类硕士点和博士点,并将学生参与企业工作和共同完成的特定项目列为学习重要内容。
三要发挥企业“蓄水池”的作用。中小企业应不断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激励机制,将“得人才”和“出成果”结合起来,构建科学合理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领域人员“选育管用”机制,设置专项资金,主动吸纳优秀人才。企业要充分发挥“出题者”的效用,做好项目建设的决策层和主办方,以促进企业发展。
第四,为了促进创新和人才发展,我们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推进“政产学研用”的实施,解决中小企业科技人才政策缺口、研究项目与市场的关联性不强,以及研发考核指标不准等重大问题。此外,还应革新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一个以创新、品质和奉献为主要导向的科学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激励科技人才去投入研究和技术创新。
健全制度保障 强化政策指引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制度保障和政策指引。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逐年递增。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
第一,为了促进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采用各种政策措施,包括加大财力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投入更多资金;结合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和科学捐赠,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的资助效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竞争性资助和稳定性资助相结合的基本研究投入体系。
第二,为了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的支持体系,应该健全项目的组织、申请、评估和决策机制,实行差异化的分类管理,并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与评议,组织开展针对重大科学问题的协作攻关,提倡自由探索和非共识创新研究。
第三,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
第四,要精神文化保障。中国科技工作者以其无畏的精神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铸造出一系列奉献精神,为基础研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为了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全社会应当积极发挥探索真知、勇攀高峰的科学研究创新精神和价值观;通过强力传播科学技术,展示科技成就,提高全体公民科学技术文化素养,努力营建喜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区气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拓展全球化视野 立足创新前沿科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增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建设了一大批“国之重器”,为推进技术创新提出了强劲支撑,助力我国科学家在科技前沿领域获得了丰硕成果。为了立足创新前沿科技,应该聚焦于以下几点:
其一,科学研究是一种充满创造力的活动,“创造性”强调科研工作者应该立足于全球化视野,勇于探索未知,不断挑战自我、勇于尝试新的知识和技术、勇于面对失败,不轻言放弃,始终面对世界科技最前沿,树立正确的研究态度,以求获得更大的成功。
其二,中国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要继续跻身世界科技最前沿。要鼓励全体科学技术工人肩负起社会历史使命,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突破,为适应我们人类发展遇到的问题提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科学思想和行为范例。
其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不仅要把握世界技术最前沿,更要加强全球科技交流合作,以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为基础,增强国内创新实力,把技术创新开发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为其他几个“面向”增补定力,为全球科技进步提供指引。
其四,坚持面向全球科技前沿,表明我们需要在迈向全球科技强国的新征途中,以长期的眼光和未来的发展为导向,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安排,克服源头技术供给能力的不足,在挑战中追求卓越,为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大限度积蓄潜能。
(作者文丰安,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执行总编辑)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文丰安
编辑:何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