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华大路铺镇,有一个名为茅栗井的村庄,看似平凡,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如今,让我们走进这片浸透着血与火记忆的土地,去探寻那段烽火岁月。
“八十年前,当日寇的铁蹄践踏潇湘大地,这个距离江华县城25公里的普通村庄,毅然成为了江华人民抗击侵略者的重要战场。今天我们找到村里的沈君仁老人,向他了解村里的抗日故事。沈老,您好!我们茅栗井村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战况吗?”出镜记者周钟曦子说。茅栗井村村民沈君仁回答道:“好的,故事是发生在1944年。”
沈君仁曾是一名高中老师,他的父亲也曾参与战斗。从小,他就常听父亲和村里的老人们讲述抗战故事。退休后,他始终专注于研究村史,并积极投身宣讲工作。
一九四四年阴历八月十二日,日寇侵占了沱西乡(今大路铺镇),盘踞在易守难攻的马井村,四处烧杀抢掠,手段极其残忍,茅栗井村民沈成溪不幸惨遭杀害,尸体被肢解后挂在树上。这一噩耗传到茅栗井村,村民们义愤填膺。次日,日寇派出两人前往茅栗井村刺探情况,村民察觉二人身份及其为虎作伥的行径后,便将这两个残害村民的恶人处决。
“八月十三晚上,就开群众大会,全村的村民晓得日寇肯定要来报复,所以就做好准备。要做哪些准备呢?老人和女的、小孩子带起躲到后面我们那山里去。把这些门窗这些,有些该堵到就堵到,而且规定十八岁到六十岁的男的参战,不得缺席。那边石山上还要放个岗哨,山顶上,因为在那个山顶上直接可以看到马井村,只要日寇一出村就可以看到。”茅栗井村村民沈君仁说。
果然,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68名日寇气势汹汹地来到茅栗井村。时任沱西乡乡长的沈成立,与地下党员沈成平,以及县党部的沈成彬等人分别带人镇守村子四个方向。在村子前方的五间堂大屋,沈成立站在大桌子上,在射击孔观察村前古石拱桥附近的情况。日寇走上石拱桥时,日军头目爬到前面,抬头观察五间堂大屋情况。说时迟那时快,沈成立举起驳壳枪从墙眼瞄准,“啪”的一声枪响,日军头目应声倒地,当场毙命。
“这边门窗都是关了的,他看没什么动静,他就起来,刚刚一起来,沈成立就是大路铺乡的乡长,是黄埔军校第十六期毕业的,在那个窗口用驳壳枪一枪就打到日寇小队长的脑壳,打到脑壳他们就慌了,突然地一击,小队长就死了,所以他们就突突地打枪,所以这里的枪弹(孔)就是八月十五打起的。”茅栗井村村民沈君仁说。
茅栗井的这场初战,打出了村民的威风,更点燃了他们复仇的怒火。但因击毙了日军小队长,大家料到日寇必定会再次反扑,于是提前向附近村庄借枪、采购弹药,还联络了周边乡镇请求支援。
“我们做了这些准备,果然不错,到八月二十三,第二次来了,来报复了。这次他来的人多些,因为他是来报复的,如果真的把我们村子攻进来了,那肯定是屠村。”茅栗井村村民沈君仁说。
八月二十三日上午,120多名日军,带着7挺机枪,形成半圆形包围圈,对着村子疯狂扫射了一个多小时。村民关上大门隐蔽不出,当日寇列队扑向八字门楼时,沈成立命令开炮,一炮击毙日寇一名,击伤三名。沈成平见状,立即带领六人冲出八字门楼,斩日寇头颅,夺日寇武器。村民陈养古不幸被躲在一边的日寇击中,壮烈牺牲。退回后,沈成立命令坚守不出,决计与日寇熬到天黑,待日寇撤退时发动追击。夜幕降临,日寇撤退了,他果断发动追击,带领队伍从八字门楼冲出,追杀日寇两公里多路程,大部分日寇从洞尾村河坝过河逃往马井,十余名日寇被追至山上。
“那上面河对岸正好是白芒营秦山乡的在那里守着,山上周围看热闹的都喊打杀日本鬼子,而且老百姓对日寇有恨,所以都喊,他们也慌不择路,跑到上面去了,就追上去。沈成彬、沈成立、沈君廉他们分别打死一个日本鬼子,唐永生是沈成立的随从,警卫员,他也打死一个,他打死别个,别个那里又打一枪,把他打死了。沈成荆追到那里去,他打死一个,打死一个他去捡日寇的枪,日寇架起机枪,他弯腰捡枪的时候,机枪把他的喉咙打断了。沈成荆被日寇打了以后,我父亲就跟在他后面的,他就跟着他,和另一个人把他拖到甘蔗地里躲着,但是一下子就死了。”茅栗井村村民沈君仁说。
枪声停息片刻之后,日寇掷过一枚冒烟的手榴弹,沈成立抓起来又扔了回去,炸死3名日寇。确认敌方没有动静之后,沈成立下令撤退,大家趁着夜幕抬着两名烈士的遗体回到村里。从那时一直到阴历八月三十日日寇撤出沱西乡这一段时间,日寇不敢再来侵犯茅栗井村。茅栗井村用自己的反抗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是不好惹的,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惹了是不好办的。
如今,茅栗村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起了茅栗井村抗日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茅栗井人民用热血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后来被江华人民誉为“抗日第一村”。
“没有飞机大炮,没有先进武器,有的只是手持土枪土炮、却誓死保卫家园的村民。他们用土炮轰退敌阵,用石块砸向豺狼,甚至以血肉之躯筑起人墙,拼死将侵略者挡在门外。这堵布满弹孔的青砖墙,至今仍在诉说着那段浸满血泪的悲壮历史。这些弹孔,是英雄的勋章;这段历史,更是不灭的精神火炬!”出镜记者周钟曦子说。
昔日,青砖弹孔是硝烟的见证;如今,一排排现代化大棚、一栋栋标准厂房正拔地而起,让这片英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现在我们在村里面园区做事,一个月有5000多工资,当年我爷爷用土枪打鬼子守村,现在我们可以安安心心在村园区做事就业。”茅栗井村村民沈君仁说。
“红色沃土不能永远贫穷,我们把产业振兴列为头号工程。目前,村里的产业园区有5家企业入驻,去年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本村及周边2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6万元。”大路铺镇宣统委员盘训校说。
来源:江华融媒体中心
作者:蓝玉春 黄春华 周钟曦子 见习:李贻威
编辑:刘翥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